春日的麒麟区珠街街道堡子村,机器轰鸣的厂房与田间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图景。近年来,堡子村聚焦“资源盘活、就业提质、集体增收”目标,依托闲置土地资源打造“家门口”就业基地,引进多家企业落户,带动村民“楼上居住、楼下上班”,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就业富民”的新路径,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进堡子村原红砖厂旧址,曾经荒芜的26.72亩闲置土地已焕然一新,崭新的综合厂房内,云南醒木木艺有限公司的木工机械高速运转,麒麟区易净洗涤有限公司的流水线有序作业。据介绍,该村通过分期建设厂房,成功引进4家企业入驻,涵盖木艺加工、管材制造、洗涤服务等多元产业。“过去这里杂草丛生,现在成了‘聚宝盆’!”堡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红飞感慨道,村集体经济从每年20万元增至40万元,实现翻番增长,更直接提供了50余个稳定就业岗位,预计年带动群众增收150余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的“双提升”。
除了工业赋能,堡子村还念好“农业经”,在田间地头做起增收文章。全村规模化种植藜蒿433亩,形成特色产业带,并创新设立“家门口”分拣点——租用农户房屋作为加工场地,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参与藜蒿分拣、包装等工作。“分拣点就在村口,接送孩子之余就能赚点零花钱,一个月能增收2000多元。”正在分拣藜蒿的村民朱大姐笑着说,这种“农业种植+就近务工”的模式,让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企业引进来,岗位送上门,群众钱包鼓起来。”堡子村的实践,正是当地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的缩影。通过激活“沉睡资源”,该村不仅破解了闲置土地低效利用难题,更构建起“村集体增收、企业获利、群众受益”的三方共赢格局。
如今的堡子村,厂房里的技术工人、田地里的种植能手、分拣点的务工村民,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随着“家门口”就业基地的效应持续释放,越来越多村民告别了背井离乡的打工路,在家门口端稳了“就业饭碗”,收获就近就业稳稳的幸福。
图文:赵会全
责编:窦俊伟 段琼会
审核:代石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