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古生物学界被称为"东方古生物圣地"的云南曲靖,一位64岁农民颜周良,用43年时光在自家院落里建起神秘实验室,筛出百万枚远古生物化石。这个被科学家称为"滇东奇迹"的农民实验室,不仅产出4300万年前的珍稀标本,更诞生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周良小豨"新物种,见证着中国民间智慧与尖端科研的传奇碰撞。
【核心数据】古生物学号称是科学界的“大熊猫”“濒危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地质化石。古生物学里的基础学科是化石清修,这是古生物研究者的必备技能,国人里从事古生物化石清修的人非常稀少,至今不超过500人。而作为这仅有的五百分之一的颜周良实验室现已产出4300万年前化石标本超百万件、发现新物种1个、培养百人筛查团队、支撑中外论文数十篇。
在古生物学界,云南曲靖麒麟区及周边县区的广大区域是一部活的古生物史,令中外无数古生物学家神往。1972年,中国科学家到曲靖考察,先后在曲靖蔡家村发现了曲靖巨犀、似云南巨两栖犀外,尚有雷兽科、两栖犀科、阿尔鸟丁长地犀、卡地犀、云南巨两栖犀、犀科、新脚犀亚科、巨犀、周氏沟齿兽、弄鼷鹿科、似中鼷鹿。蔡家冲化石的发现,为了解第三纪地质形成、地层划分、古气候环境以及大型哺乳动物的产生与活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蔡家村因此也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第三纪古生物的一个科研基地。
【现场特写】麒麟区茨营镇的农家院落里,数百公斤原石在墙角静待"解码",显微镜旁码放着针尖大小的古兽牙齿,石膏加固的化石骨骼记录着渐新世的呼吸。这个由两个农家院改造的"科学堡垒",水流采选场与百平米研究室相映成趣,镌刻着农民科学家半世纪的坚守。
【时光切片】1982年改变命运的邂逅——古生物学家借宿农家,带着全村学历最高的颜周良走进地质学的神秘世界。从扛锄头到执地质锤,这位农民用43年将"帮忙打下手"淬炼成国家级初筛技艺,被学界誉为"化石猎人中的扫地僧"。
过去是农民,如今还是农民的颜周良,农活以外,一直在村子里从事古生物初筛工作,至今已经43年。43年来,村民颜周良自然而然的被古生物学家们“磨”成了古生物研究的“初筛技师”,在科学家们的具体指导下,颜周良把自家两个院子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古生物“初筛实验室”,默默为古生物学家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服务。
【笔者手记】在堆满化石的农家院里,古生物爱好者摸着"周良小豨"标本笑言:"石头会说话,它们讲的是40 million years ago的故事。"颜周良用半世纪诠释:科学圣殿从不仅存于象牙塔,更在田间地头的坚守中绽放光芒。当乡村振兴遇见科学攻坚,中国大地上正书写着新的范式革命。
“43年来,我已经累计初筛出了4300万年至1000余万年前渐新世地层的啮齿类、树鼩、鳄鱼、巨犀、鼋鼍、马、鹿、豨动物牙齿化石超过百万枚。”村民颜周良向笔者介绍道。
笔者接过颜周良手里的资料浏览,拜读到了古生物学家写的三篇与村民颜周良交往的纪念文章,文章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在颜周良的“实验室”里,笔者还看到古生物学家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复印件。科学家为了感谢颜周良的帮助,将在蔡家村发现的一块豨科下颌骨化石,命名为“周良小豨”。
【传承之路】随着实验室升级为"蔡家冲野外科研站",颜周良开始培养第三代筛查员。"要让科学种子在红土地扎根",他培训的百人村民团队已能独立完成预处理,使我国小型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产能提升20%。
【尾注】据最新统计,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后,民间科学力量贡献度提升37%,颜周良模式正在被外省多地复制。这个农民实验室的故事,恰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注脚。
图文:包建新 胡涛
责编:窦俊伟 段琼会
审核:李洪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