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的、质朴的脸,大大的、会笑的眼睛,穿着简洁的黄马甲。她是孩子们口中的“蜗牛姐姐”,是老人眼里的“亲闺女”,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点灯人”——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初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郑红琴。从受助学子到公益先锋,从省城社工到乡村公益拓荒者,她用12年时光以“蜗牛精神”攀越公益险峰,在滇东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逆光生长:从田埂女孩到公益火种
1991年出生的郑红琴,童年因父亲矿难致残蒙上阴影。靠着政府和好心人的资助完成学业,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在她心中埋下一粒公益的种子。2009年,在昆明城中村为流动儿童辅导功课时,她找到了生命的方向:“被光照亮的人,也要成为光。”
郑红琴朋友圈图
2013年加入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后,一次家访让她彻底蜕变:昆明远郊窝棚里,衣衫褴褛的男孩与打蜂窝煤维生的爷爷蜷居坟地旁。城市边缘的“灯下黑”击碎了她对公益的浪漫想象:“不是我们去拯救谁,而是与困境中的生命并肩前行。”
破茧成蝶:猪圈书屋里的乡村突围
2017年,面对家乡日益严重的“三留守”问题,郑红琴做出惊人抉择:辞去省城工作,回乡创办“初心儿童之家”。
无资金、无场地,她将微信朋友圈变成“公益直播间”,484本图书、二手投影仪、儿童玩具从五湖四海汇聚深山;带着家人将闲置猪圈改造成书屋,暴雨中迎来的20多个孩子,指尖划过崭新绘本的沙沙声,成了最动人的开馆礼。
郑红琴带着故乡的孩子乘坐小火车(2023年12月16日 摄)
质疑声接踵而至。她穿上黄马甲,用“土办法”破冰:陪留守儿童画第一幅全家福,教空巢老人用手机和远方儿女视频连线,组织村庄露天电影……渐渐地,空巢老人送来腌菜,留守妇女加入志愿服务,连最初冷眼旁观的村民也开始帮忙搬运物资。
2018年春天,经多方协调,林兵祖村废弃小学被改造成专业社工站。2020年4月,曲靖市麒麟区初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注册。取名初心,意为不忘返乡公益服务的初心,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去影响更多同样的生命。
五社联动:织就乡村治理新图景
从“草根组织”到专业机构,郑红琴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社工设计、企业助力、志愿者参与、社区响应”的乡村公益路径。
在麒麟区东山镇、越州镇,“五社联动”模式将服务阵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整合,让45名留守儿童获得免费暑期托管,13支社区社会组织破土生长。她开启“乡村妈妈赋能计划”,培养的10名乡村女性成为公益骨干,既能照料家庭又服务乡邻;设计的“春泥计划”将非遗传承、安全教育融入乡土课堂。
多年来,这支队伍累计家访超6000小时,筛查600余名困境儿童,建立5个儿童之家、3个亲子早教园,开展服务3000余场次;连续举办重阳敬老活动,惠及2000余名老人。
蜗牛哲学:慢行者的乡村振兴启示
“做公益不是替人走完荆棘路,而是陪他们找到穿行的勇气。”林兵祖社工站的轮胎蜗牛雕塑,见证着郑红琴从“猪圈书屋”到“五社联动”的蜕变。
荣誉纷至沓来:“云南好人”“曲靖市道德模范”“云南省最美志愿者”等称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的报道,却未改变她的初心。她和团队用“脚底板工作法”走遍麒麟区村落,用真心、真情、真行笃行公益,用“初心”的温度呵护生命的厚度。
郑红琴陪故乡的孩子过宝贝集体生日会(2024年12月28日 摄)
夕阳下,林兵祖工作站的两只轮胎蜗牛雕塑披上金辉。郑红琴的故事让人们看见:当无数“萤火”汇聚,便能照亮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
这盏从滇东群山亮起的公益之灯,正照亮更多乡村“一老一小”的幸福之路。
图文:赵会全
责编:窦俊伟 段琼会
审核:李洪利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