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古鱼化石埋藏机制新解:侧压-正压双模保存揭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关键线索

麒麟云
2025-03-21 10:08:54
logo 语音播报

副标题:二叠纪瓣齿鲨新发现或填补巨齿鲨演化空白,埋藏动力学研究挑战传统石化认知

科学家习惯把古鱼化石保存丰富的“古鱼王国”云南曲靖二三叠纪地层古鱼化石,从生物肌体侧面节理保存的化石叫侧压化石,把志留纪、泥盆纪地层从生物肌体脊椎顶部受压保存的化石叫正压化石。当然,目前几乎未见到从直立生物肌体顶部直接“压扁”的“顶压”化石。科学界普遍关注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对这两种看似平常的保存方式进行埋藏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探析并不多,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正压和侧压两种保存方式,其实隐含着曲靖古生物化石众多特殊的形成机制。

​观察曲靖罗平生物群侧压鱼化石会发现,这些鱼感觉都生活在“泥沼”之中,身体都呈现出“翻肚皮”的死鱼侧浮体位,鱼体呈腐败状,多数鱼体都只剩下鱼骨。所有的鱼化石不是被低温或缓慢状态下被保存下来的,貌似经历短期的腐败过程后,遭受一种高速物体冲击后的“凯夫拉”效应后突然凝固后,迅速掩埋形成。即便是辽西那些被称为活灵活现的金刚山狼鳍鱼化石,也是侧压方式保存。这种侧压方式还能证实,这些鱼是有鱼鳔气囊的,但并不是所有鱼都有鱼鳔。

2009年春季,曾经突发奇想,用几条冰鲜秋刀鱼在云南20°C左右的气温中,模仿曲靖市罗平县中三叠世安尼期和卡尼期之间关岭组地层中发现的鱼化石做了比对试验。按照常识,古生物石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但在实验中发现,秋刀鱼腐败速度非常迅速,仅10余天时间,形体就已接近罗平古鱼化石亿万年固化后的模样。并且发现,秋刀鱼中度腐败时,体内的脂肪大量外渗,头部鱼皮发皱,形成了与罗平古鱼化石高度近似的细小疣状突起物。

2024年11月,中国新闻网报道了曲靖市麒麟区东面山发现二叠纪瓣齿鲨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介绍,经其鉴定,古生物科普爱好者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东面山发现的一块化石,为距今2.7亿年前二叠纪地层瓣齿鲨牙齿化石。古生物科普爱好者包建新介绍,瓣齿鲨也是巨齿鲨的一种,牙化石发现很多,但是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过巨齿鲨的颌骨化石,曲靖也许有望发现完整的鲨化石。

观察曲靖富源侧压鱼化石,会发现多数化石都保留着鱼鳞,这些鱼鳞都比现代鱼鳞要厚实得多。近年来,在重庆发现的志留纪古鱼化石,整条侧压完整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多数都只能见到更加厚实的独立鱼鳞,一粒粒,坚硬无比。

观察曲靖泥盆纪、志留纪古鱼发现,这些鱼与乌克兰发现的鱼化石是一类的,多种古鱼身体都呈“蝌蚪”形状。“蝌蚪鱼”一般只能是三类鱼,一是鱼的幼体,二是深海鱼,三是饥饿病体。曲靖泥盆纪、志留纪古鱼的保存方式都是惊人一致的正压方式,多只有头甲部分。泥盆纪,按照字面意思,应该是个环境非常恶劣的“泥沼”。曲靖泥盆纪、志留纪古鱼被从正面固定住,一是没有鱼鳔的活体,二是长期营养匮乏,三就是在泥沼地里。


亮点提炼:

  1. 首创埋藏双模理论——通过侧压(生物肌体侧面节理保存)与正压(脊椎顶部受压保存)的对比研究,揭示曲靖古鱼化石形成与古海洋动力环境、生物生理结构的深层关联。

  2. 实证埋藏速度革命——秋刀鱼腐败实验颠覆"缓慢石化"传统认知,提出"高速冲击凝固"埋藏假说,为特异埋藏机制研究提供实验模型。

  3. 演化生物学新证据——侧压化石中鱼鳔痕迹与正压化石头甲特化现象,为早期鱼类浮力调控系统演化及泥盆纪"泥沼生态"适应策略研究提供关键标本。

  4. 全球地层关联突破——曲靖志留纪"蝌蚪形"古鱼与乌克兰化石的同源性研究,或将重构特提斯洋古生物地理分布图谱。

  5. 瓣齿鲨完整化石期待——麒麟区二叠纪瓣齿鲨牙化石群的系统发掘,有望破解巨齿鲨类颌骨构造的世界性难题。


图文:包建新

责编:窦俊伟 段琼会

审核:崔媛晶




标签: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

打开云上麒麟客户端,查看更多内容
立即下载
发送